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5-10-20 14:12
来源:本站
“看到偏远山村的老人用上慈善捐赠的医疗设备,听到困境儿童因助学项目重返课堂的笑声,我都忍不住驻足记录。‘十四五’这5年,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报表上的数字攀升,更是一笔一画写在群众笑脸上、暖进百姓心坎里的民生温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一边整理调研笔记中密密麻麻的走访记录,一边向记者讲述深耕慈善领域、扎根基层一线的切身感悟。
以往,基层慈善事业发展面临“堵点”:一些基层慈善组织“想做事但怕越界”,部分捐赠人担忧资金使用不透明、不规范,这样的双重顾虑制约着慈善力量的释放。2024年9月5日,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施行,《慈善组织认定办法》《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同步落地,为慈善事业划定了清晰“跑道”。
“以前心里没底的事,现在都有了清晰指引,法治让慈善事业走得更稳、更远。”孙达对此感触尤深。
回忆起赴江苏、甘肃等地基层慈善机构调研的场景,不少机构负责人向他反映:如今开展募捐活动,对照规章就能明确流程边界;捐赠人扫码即可在平台上实时查看善款流向,曾经的“顾虑”化作如今的“安心”,法治阳光为慈善事业注入了强大信心。
这份“稳”与“远”,在一组组增长数据中清晰可见:目前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家,较2020年增长70%;备案的慈善信托从2020年底的530单增至2570单;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高突破2000亿元。
“制度的完善激活了社会慈善活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主动参与进来,公益慈善不再是少数人的‘爱心奉献’,而是成为更多人的‘日常实践’。”在孙达眼中,这些数字背后,是慈善组织“敢干事、能干事”的充足底气,更是社会爱心力量共筑民生“同心圆”“愿参与、敢参与”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期间,全国慈善组织年均支出1500亿元,精准滴灌到民生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在云南怒江,慈善资金助力当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实现稳定增收;在甘肃定西,“一老一小”关爱项目为农村留守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为留守儿童搭建“爱心教室”,让孤独与担忧被温暖融化。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慈善力量更是体现担当的坚强后盾。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甘肃积石山地震、西藏定日地震……每当灾难来袭,社会各界迅速集结、捐款捐物,慈善组织第一时间调配帐篷、饮用水等物资,在废墟旁搭建临时安置点,在救援一线撑起“爱心保护伞”。
“十四五”期间,1600多亿元网络募集资金,同样化作了困境家庭床头的救命钱、山区学校崭新的课桌椅、乡村诊所的医疗设备,成为千万人通过指尖传递的温暖。
“慈善的核心价值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慈善事业的意义,在于把‘民生期待’变成‘幸福实景’。”孙达深有感触地说,这5年,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从慈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受益者”变成“助人者”,“这种向上向善的力量,正是慈善事业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