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5-05-08 10:03
来源:本站
为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助力本土文创产业发展,今年来,各地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文旅”等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与文旅产业的结合,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共舞,让非遗真正实现“破圈”,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非遗+研学”助力文化传承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银匠村,当地丰富的非遗研学课程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睐。在一家鸟笼编织体验馆,来自广西的研学生在手艺人的指导下,零距离体验非遗传承的工匠魅力。
“在这里学习非遗的制作技艺,可以亲身感受到不一样的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做好的鸟笼还可以带回家当装饰品,很有纪念意义。”游客岑晓熳说。
卡拉村鸟笼制作体验负责人王玉和介绍道,“我们现在主要是接待各地的研学游团体,暑假和寒假都是旺季,特别是到了寒假,冬季旅游迎来高峰,我们的收益也会越来越好。”
当非遗技艺遇上青春力量,千年古村焕发新生机!日前,60余名来自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中外大学生走进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九板桥村,开展了一场融合宋韵文化、非遗体验与青春活力的研学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通过举办研学活动、建立实践基地,既为当地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更以‘非遗+研学+旅游’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人才和创意支持。”绍兴市文化特派员徐晓阳说。
据悉,活动中来自美国、俄罗斯、泰国、意大利等国的留学生与本地村民携手,共同体验跳鱼灯、舞鱼灯。灵动的鱼灯在古村巷道中翻飞,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感染了每一位参与者。随后,中外学生身着古装漫步“百工非遗古道”,投壶博弈、执笔画扇,深度体验宋代文人雅趣,九板桥村的文化脉搏在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中愈发鲜活。
“非遗+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阿木诗依哆,汁哆仨呢依,木吉依呐吉谷嘎,汁咪依啦哎来吉……”清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沙木沟村,雾气尚未散尽,这个隐匿于松林间的民族文化体验村寨已传来悠扬的葫芦笙声和歌声。
“这边的空气让人感觉很舒服,给人一种像进去了天然氧吧一样的感觉,傈僳族的乡亲们也特别热情,到这里就像到家了一样,今天亲身体验了他们的民俗风情,感受确实不一样!”说起这次旅游体验,游客邱大爷连连夸赞。
除了民族演艺,傈僳人家还精心打造傈僳族民族服饰旅拍、火草织布学习、簸箕宴品尝等民族体验场景,多维度展示傈僳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让游客深度体验到传承千年的非遗魅力。
在安徽省合肥市,近日,肥西县柿树岗乡“‘乡’遇肥西·团享‘蒿’物”主题活动圆满落幕。这场以非遗蒿子粑粑为核心、融合助农团购的盛会,不仅展现了肥西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与派河国家级幸福河湖项目的生态治理成果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文化活”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活动现场,游客们争相打卡拍照,体验舌尖非遗。除此之外,肥西特产展销市集汇聚的土鸡蛋、手工锅巴、咸挂面等本土美味,也让人流连忘返。
据悉,在“书记三人行”“小小村干”及“肥西月月农”等肥西县知名助农达人的帮助下,此次活动借助直播的形式呈现出来,网民们不仅沉浸式打卡非遗美食,还购入了一批特色肥西好物,共同参与了这场乡村振兴的春日盛宴。
以非遗为舟、以乡情为帆,各地依托当地特色“非遗+”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不仅让非遗“活起来”,更使其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绘就出更加绚丽的乡村发展新图景。(张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