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5-05-14 15:49
来源:本站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老龄化加剧和青壮年人口外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创新模式,以“不离乡宅、不离乡邻”为核心,逐渐成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重要路径。各地通过整合资源、激活社会力量、构建互助网络,探索出多样化实践,为农村老人编织了一张“家门口”的幸福网。
“银龄互助”助力晚年幸福
清晨7点,62岁的杨国凤踏着晨露来到村里的敬老院。她熟练地拿起拖把,拎起水桶,在静谧的走廊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拖把与地面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左一村,像杨国凤这样的“银发志愿者”共有10名。他们平均年龄60岁,却承担着照顾更年长老人的重任。
“我现在每服务1小时,将来就能获得1小时的服务。”65岁的志愿者王阿姨展示她的“时间存折”,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长。
在这个小乡村,“小老人”与“老老人”互帮互助,形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老人们白天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做简单的手工活,互相交流生活经验,生活上有困难的老人也能及时得到其他伙伴的帮助。“银发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服务的真谛和价值,带动了越来越多老年居民加入志愿服务中来,深刻体现了“退休不褪色 余热亦生辉”的精神。
在河北省,邢台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构建起“社区+社工+志愿服务+物业”四方联动机制,着力打造“孝老同‘邢’”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以老助老”的方式,让活力老人在帮助他人中收获充实与满足。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幸福互助院推行“文明积分+邻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身体硬朗的互助院“院民”组成“银龄志愿队”,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代买药品、定期上门清洁、送餐入户的暖心帮助。
乡村互助养老暖意融融
不离乡宅,不离乡邻,在家就能养老,是不少农村老年人的期盼。江苏省南京市遍布乡村的互助养老睦邻点,满足了农村老人养老不离村的美好愿景。
“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大多依托行政村、规划发展村庄,整合村公共服务设施、闲置用房资源,因地制宜改扩建而成。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870多个,其中示范性的有142个。”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悉,南京市政府专门出台《南京市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标准(试行)》,对农村地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用地标准、覆盖人口和服务半径等进行了明确,农村老年人“家门口”养老设施布局不断完善。
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会仪镇会仪村的养老互助站暖意融融,40多名留守老人齐聚在活动广场,为10多名当月出生的老人集体庆生。当地实施“守护夕阳红”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农村养老互助站,组建邻里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队,通过“物质+服务”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守护、情感关怀等关爱服务。在湖南省,汨罗市创新推行以“老人互助、爱心帮助、政策资助”为核心理念的“乡邻相伴”屋场互助养老模式,将治理单元下沉至屋场(自然村湾),通过激活传统资源、重构治理机制、整合现代要素,构建起“步行可达、熟人照料、成本可控”的乡村养老新生态。
互助养老模式具备一定的借鉴价值与可行性,这种模式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鼓励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其他群体之间相互扶持,这些实践不仅解决了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更通过情感联结与社会参与,让“养老不离乡邻”从愿景走向现实。(彭益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