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5-04-09 10:59
来源:本站
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慈善总会深深感到城乡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所在”。作为基层慈善组织,如何做细做实、做好做优慈善项目,让党委和政府认同认可、让困难群众可观可感,就是要自觉融入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发展社区慈善事业,为困难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慈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这是新时代赋予基层慈善组织的新任务、新使命。
为此,镇江市慈善总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决定联合民政部门把提供“家门口慈善”服务作为重点特色项目组织实施,下沉慈善资源、融入基层治理,努力构建“需求发现—资源匹配—服务上门—精准帮扶”的社区慈善服务体系。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慈善主导、典型引路、项目支撑、各方参与”的协同联动推进机制,主动发现、及时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志愿者服务2900场次,支出帮扶资金21524.4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38.44万人次。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主体,建强载体。在四级慈善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解决镇(街道)和村(社区)两级最基层慈善组织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全市所有镇(街道)慈善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均配有2-3名专职人员,做到了有组织机构、有专职人员、有服务场所、有资金保障。大力推进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慈善组织,2024年底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二、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按照“阵地整合、服务融合、资源聚合”的工作思路,广泛凝聚所在社区的部门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力量,构建了“慈善+社工+志愿服务+网格员+社会力量”的融合发展机制,建立了1个困难户由“1名党员干部+1名慈善社工+1名志愿者+1名网格员+N名社会爱心人士”共同组成的服务专班,汇善聚爱一起同行,为困难群众提供“家门口慈善”服务。
三、摸清底数,挂图作战。全面开展入户调查,建立健全“一社一册、一户一档、一人一策”的服务台账,制作帮扶对象分布图并动态更新,成立专班、明确责任、挂图作战、跟踪服务。“家门口慈善”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典型引路,稳步推进。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通过典型引路稳步推进。2023年5月,首先选择了困难群众相对较多的部分街道和社区先行先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24年3月,镇江市政府转发了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关于全面推进社区慈善创新转型,全力提供“家门口慈善”服务的实施意见》,在全市重点培育15个镇(街道)、30个村(社区)作为先行典型,引路开道、深入推进、全面展开。
五、党建引领,强化保障。“家门口慈善”服务融入社区治理,更加注重党建引领,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头雁”作用,有力保障了社区慈善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盲区、不留死角。镇江市慈善总会依托党员志愿者组建社区慈善工作队伍,构建了以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核心的社区“党建+慈善”服务体系。“党建+慈善”扎根城乡社区、融入基层治理、服务困难群众。
实践证明,“家门口慈善”,聚焦困难群众需求、聚集社区慈善资源、聚合社会爱心力量,“救”在群众身边、“助”在村社门口,百姓“推门即享”“急难”及时解决,精准服务零距离、贴心守护全方位,发现早、来得快、帮得准、效果好,城乡社区一致称赞、困难群众普遍点赞。2024年3月,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和江苏省慈善总会领导来镇调研指导,对镇江市创新开展的“家门口慈善”服务,予以充分肯定,鼓励镇江市深入推进、全面覆盖,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镇江市委、市政府高度认可,要求继续创新探索、做优做强做出品牌。全国各地的慈善组织也慕名前来学习考察,目前已达50多批次。《新华日报》头版作深度报道,《中国网》《人民号》《慈善公益报》《江苏慈善》《镇江日报》等作专题报道,并在全省慈善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专门介绍。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小敏和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也高度肯定,勉励大家创新实践、扎实推进。
“家门口慈善”服务,通过“小切口”激活“大慈善”,推动慈善资源下沉社区、慈善工作融入社区、慈善文化深入社区,培育“人人可慈善、慈善为人人”的社会生态,充分发挥了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和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性、示范性、群众性,在城乡社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具备可持续、可复制的推广价值。
新修改的慈善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家门口慈善”服务项目的深入实施,有力推动了社区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依法有序发展社区慈善”已列入2025年镇江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镇江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慈善事业,优化提升“家门口慈善”服务的指导意见》,就健全社区慈善组织、发展社区慈善基金、打造社区慈善阵地、培育社区慈善队伍、构建社区慈善机制、浓厚社区慈善氛围等六个方面,明确了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
随着“家门口慈善”服务的深入推进、全面覆盖,更多带着温度的社区慈善项目,将在全市城乡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精细管理、优质服务,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慈善服务,“大爱镇江”的城市底色将更加彰显,善行善治成为时代脉搏。(王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