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5-05-12 16:07
来源:本站
不久前,陕西省安康市慈善协会“慈安便民桥建设项目”观摩交流会上,省、市、县三级慈善组织以及交通、财政部门负责人及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话25载“桥”见初心的动人故事,共绘乡村振兴新征程的“通途”蓝图。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省慈善协会终身名誉会长徐山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慈善协会会长吴前进,安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晖,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市慈善协会会长崔光华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为这场跨越世纪的民生工程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从“第一座桥”到“千桥连心”
薪火相传,首座慈安桥见证慈善初心。在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徐山林驻足凝望的慈安桥依旧坚如磐石。1997年,时任陕西省常务副省长的他,收到了一封在广东打工的村民来信,得知安康谭坝镇松坝社区群众正面临交通不便,学生划轮胎上学的困难处境,在安排专人展开调研后,毅然发起募捐倡议,筹资38万元建成陕西首座慈安桥。这座长28米、宽4.5米的“连心桥”,不仅终结了松坝“隔河千里远”的历史,更点燃了全省慈善建桥的燎原之火。
千桥织网,民生工程铸就慈善丰碑。从秦岭南麓到巴山深处,从汉江之滨到任河两岸,3061座慈安便民桥如“钢铁彩虹”横跨沟壑。据统计,25年来,安康市累计投入资金2.54亿元,其中,慈善募集占比达52%,惠及198万山区群众。旬阳市双河镇竹园村慈安桥的建成,使村民运输山货的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5分钟;紫阳县蒿坪镇金石村“电商桥”的通车,让当地富硒茶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一座座桥梁不仅架起了通途,更打通了产业振兴的“任督二脉”。
“三重”经验破解山区难题
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打造精准慈善样板。安康慈安桥项目聚焦“投资小、见效快、受益广”特质,单桥平均造价8.3万元,最快45天即可竣工。这种“短频快”模式与山区“分散居住、沟壑纵横”的地理特征高度契合。2023年暴雨灾害中,石泉县迎丰镇新建的12座慈安桥成为“生命通道”,及时转移群众830余人,彰显了慈善工程的应急价值。
凝聚多方合力,构建协同治理典范。项目首创“慈善投资+村民投劳+交通设计”机制:慈善组织负责资金募集与监督,交通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村民义务参与基础施工。在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村民自发组成“建桥突击队”,3天完成桥基开挖;宁陕县交通局工程师驻村指导,将传统石拱桥升级为钢混结构,使用寿命延长至50年。这种“政府引导、慈善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使建桥成本降低40%,工期缩短30%。
拾遗补阙彰显慈善本色,织密社会保障网络。慈安桥项目精准填补公共服务空白,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针对偏远村落“最后一公里”难题,项目创新“微桥梁”标准,单跨最长不超过30米,确保90%以上建制村通达。镇坪县曙坪镇联合村慈安桥的建成,使当地卫生院急救响应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25分钟,被群众誉为“救命桥”。
从“通途工程”到“振兴枢纽”
桥旅融合,探索“慈善+”产业新路径。依托慈安桥资源,安康创新“桥+研学”“桥+文旅”模式。平利县蒋家坪村将慈安桥与茶山观光步道相连,开发“茶马古道”体验游,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白河县桥儿沟景区打造“七桥连心”景观带,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2000万元。这种“以桥聚景、以景兴业”的实践,使慈安桥从“民生工程”升级为“振兴引擎”。
从“脱贫桥”到“共富桥”
站在秦巴山巅俯瞰,3061座慈安便民桥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山区群众的幸福之路。它们是“民生桥”——25年来减少涉水伤亡事故137起,守护着4.2万学生的求学路;是“产业桥”——带动沿线发展特色产业168个,促进农产品外销额年均增长18%;更是“精神桥”——激发了群众自力更生、互助共济的内生动力,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王三翠等典型。
正如陈晖在会上所言:“慈安桥不仅跨越了地理沟壑,更弥合了城乡差距,架起了党心民心的‘连心桥’。”从脱贫攻坚的“生命线”到乡村振兴的“新动脉”,这座由爱心浇筑的“桥”梁,正承载着295万安康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着共同富裕的彼岸不断延伸。(张 蕾 胡运森 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