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5-02-25 10:18
来源:本站
冬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笑脸上。近日,多地慈善组织与基层社区通过创新服务与暖心行动,为老年人筑起一道道“幸福防线”。这些举措不仅承载着对“银发族”的深切关怀,更在政策保障与社会力量的共振中,勾勒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生动图景。
暖心服务送到家
2月初,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徐汇区代表处携手上海市徐汇漕河泾社区基金会,共同启动了“蓝天至爱计划”——“颐居漕河泾·幸福养老行”项目。该项目不仅承载着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更是公益组织对社区养老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
依托“益线牵”项目平台,漕河泾社区基金会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在过往1.0版本的基础上精心打磨,推出“在地终老2.0”项目。该项目覆盖8个社区,预计将为近百位老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社区内,近百位老人正享受“升级版”养老服务。项目整合医疗资源,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合作推出精细化体检套餐,并为困难老人配备全程陪同的志愿者。更引人注目的是“音乐激活脑健康”课程,通过音乐活动延缓认知衰退。社区还打造多功能社交空间,帮助外来老人融入本地生活,让“不离乡土”的愿景照进现实。
“工作人员带着专业的设备来给我妈妈洗澡,洗完后我妈比较舒服,我们做儿女的也看着很放心。”这是2月初于山东省淄博市,在央视新闻的采访中,接受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包”推广项目服务的市民李玉凤所说的话。
李玉凤的母亲、85岁的韩桂清老人因脑梗长期卧床,她一度为母亲的洗澡问题发愁。2024年7月,淄博市张店区政府、公益组织及企业联合实施了“护理服务包”服务,由政府补贴、企业服务、个人分担费用,失能老人每年仅需50元即可享受助浴、助洁等数十项服务。项目已惠及29个社区的6000余名高龄老人,成为“公益打头、市场跟进”的鲜活样本。
政社协同 织密社会保障网
在江苏省南京凤凰街道助餐点,口蘑炒虾仁等定制菜肴香气扑鼻。据了解,目前,江苏省已通过“线上平台+线下配送”“中心厨房+专业配送”等模式,建成约8000家老年助餐点。社区与高校联合招募志愿者,即便仅有一份订餐,也能送餐上门。这一服务升级背后,是“政府搭台、社会助力、群众受益”的协同机制。
“苗阿姨,医生说您饮食要清淡,您觉得今天的饭菜还可口吗?”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共享食堂内,工作人员对石室村的苗奶奶致以亲切问候。这是元宵节期间,杭州市慈善总会老年助餐“赋能计划”项目的温馨一幕。临安区慈善总会以湍口镇迎丰村、塘秀村、石室村的“乡村共享厨房”为窗口,为辖区内老人提供便捷就餐场所。共享厨房不仅解决了偏远山区老年人的吃饭难题,更成为了他们情感交流与精神慰藉的温馨港湾。
据了解,自2024年起,在临安区慈善总会助餐“赋能计划”资金的保障下,湍口镇政府、临安区民政局等通过深入调研偏远山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针对老年人面临的买菜难、做饭难、孤独感重等多重困境,以“乡村共享厨房”为切入点,通过服务下沉、需求导向、造血式公益和文化赋能四大策略,逐步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助餐服务体系,当地老年人迎来了生活的全新变化。
除了社会力量的温情补位,政策层面的保障同样坚实有力。2025年2月起,全国养老金迎来“双增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上调3%,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同步提高。以江苏常州为例,城乡居民养老金每月增加25元,而上海等地的增幅更达90元。对于2024年底前退休的人员,补发金额最高可达千元以上。这份“新春礼包”不仅缓解了老年人的生活压力,更传递出“老有所养”的制度温度。
新春的暖意中,养老服务不再停留于物质供给,更升华为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当政策红利与社会温情交织,一幅“老有颐养”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不仅是民生工程的进步,更是文明血脉的传承。(杨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