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5-05-19 14:41
来源:本站
智残儿童是特殊群体里的困难群众,如果在早期不能接受完善、持续的康复训练,不能掌握基本的认知、生活自理、社会常识等技能,长大后很难独立生活。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智力残疾儿童能够享受到“0-6岁抢救性康复”免费训练,但是对于7-14周岁智力残疾儿童(以下简称大龄智残儿童)缺乏相应免费政策。
为有效帮扶大龄智残儿童,江苏省宿迁市慈善总会充分发挥慈善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联合宿迁市残联,于2021年启动“智残少儿 善助康复”项目,为大龄智残儿童提供免费的康复服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交技能,托起大龄智力残疾儿童成长希望。
“拍拍手拍拍手,点点头点点头,拍手点头,拍手点头,拍呀拍拍手……”5月12日下午,在宿迁市宿城区一家医疗机构,10岁的小全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感知音乐节奏进行律动训练。
小全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儿,一些对正常儿童来说非常简单的事情,他却需要日复一日地反复练习。和小全一样,在这家医疗机构,还有不少大龄智残儿童,他们每天都会在医生的引导和协助下进行康复训练。机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自“智残少儿 善助康复”项目启动以来,机构为大龄智残儿童提供日托养、周托养和月托养服务,并为每位儿童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实现一人一档。同时,机构还采用个训与集训相结合、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课程形式,康复服务效果显著,儿童家长十分认可。
“多亏了市慈善总会的项目,让孩子能够享受到免费专业的康复训练。在这里,孩子有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康复培训,教孩子认字、做游戏。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康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做事、生活自理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一直以来,小全的爷爷每天都会陪着小全进行康复训练,并鼓励小全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眼看着小全慢慢好起来,老爷子甭提多高兴了。
从开始的跌跌撞撞到现在能跑能跳;从起初的默不作声到现在能沟通交流……这些小小的进步在常人看来不过是孩子生长过程中的正常情况,而对于这些特殊孩子的家长来说,孩子的每一次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大步改善。
“吴语8岁的时候来我们这边进行康复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她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我们给她参报了一些社会活动。去年她参加了宿迁市残联组织的旱地冰壶选拔赛,在比赛中还获得了三等奖。”在宿豫区普济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个训室内,有着8年从业经验的康复治疗师刘佳丽,正在对10岁的吴语进行一对一康复训练,在她的引导下,吴语准确地完成了手工拼图作品。谈起吴语的变化,刘佳丽很是自豪。
“这个项目主要是由宿迁市慈善总会来拨付基本康复服务经费,在日常管理中,每两个月,我们都会组织康复治疗师为孩子们进行康复治疗。同时,还会对大龄智残儿童家长进行治疗回访和满意度调查,他们对此项目的满意度在90%以上,反映还是很不错的。”普济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赵秀莲介绍,截至目前,普济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服务大龄智残儿童80余人次,覆盖范围包括宿迁主城区、宿迁经开区、宿迁市湖滨新区和宿迁市洋河新区。除了基本康复治疗外,该中心还为大龄智残儿童组织社会融合活动,在特殊节点让孩子们展示才艺,积极与社会融合,与社会交流。
依托“智残少儿 善助康复”项目,越来越多的大龄智残儿童得以被爱守护。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宿迁市慈善总会共提供近300万元资金支持,为352人次智力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基本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家长对“智残少儿 善助康复”项目的满意率高达98%。
“每一座城市都有这样的特殊群体,这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宿迁市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苏耀西表示,市慈善总会将始终高度重视大龄智残儿童康复工作,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帮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等,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大龄智残儿童家庭幸福感、获得感。(梁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