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4-08-01 21:26
来源:本站
为反映社会各界援助困难患者并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真实情况,推动慈善医疗健康发展并与法定医疗保障、公共卫生事业有机结合,7月26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慈善医疗发展报告》发布暨慈善医疗发展座谈会。来自有关部门、相关高校和组织实施慈善医疗的代表性企业、代表性慈善机构负责人40多人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法定医保制度还未真正成熟亦不能切实解除大病风险的背景下,慈善医疗作为汇聚民间资源的社会化机制,帮助了无数的困难患者,也对实现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目标起到了十分有益的补充作用,更构成了整个慈善事业的重要支柱。当前发展慈善医疗正当其时。未来,慈善医疗必将从当前主要援助困难患者医疗费用升华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他还表示,希望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主管部门和慈善事业主管部门能够进一步重视慈善医疗,并与慈善医疗主体加强合作,协同推进慈善医疗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希望媒体更多关注慈善医疗实践中的良善案例,共同营造人心向善的社会氛围,进而推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理事、课题组总协调员王海漪介绍了《中国慈善医疗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主报告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慈善医疗是通过向社会募集资源帮助有需要的患者解决医疗费用不足等问题的一种慈善机制,事实上构成了现实生活中应对疾病风险独特的社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既弥补了法定医疗保障的不足,又是健康中国建设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值得重视和倡导。
《报告》发现,慈善医疗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事物,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主要以综合慈善组织中的慈善医疗救助项目为内容,到专业慈善医疗组织出现,再到基于网络慈善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在慈善医疗需求方面,需要援助的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的大病患者、医疗代价高昂的罕见病患者等,需重点关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2020年脱贫的低收入地区。在慈善医疗供给方面,包括救助型慈善医疗组织、针对某些病种设立的防治和救助慈善医疗组织、由医疗机构发起设立的医院救助与医学促进慈善医疗组织、企业基金会和患者(含亲友)组织五大类,构成了慈善医疗的组织化供给形态。除以慈善组织为中介的组织化供给形态,基于中国传统互助观念为核心的直接供给形态也形成了援助困难患者的补充机制。
《报告》认为,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条件出发,现阶段的慈善医疗具有很强的存在价值,我国应当积极鼓励和高度重视通过慈善机制来动员和汇聚社会力量。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我国医保制度逐渐完善,对慈善医疗的需求也会相对减小并出现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慈善医疗参与和经办主体亦需要根据我国法定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发展规划。
《报告》建议,国家应当为慈善医疗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一是将慈善医疗纳入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范畴,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营造有利于慈善医疗发展的社会氛围,多宣传慈善医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无数优秀案例,勿以个别不良案例误导公众;三是出台支持慈善医疗发展的专项政策,鼓励政、社、商等多主体合作参与慈善医疗实践;四是完善慈善医疗的体系架构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经办主体活力,并提升慈善医疗的公信力;五是着力推动医保、医疗、医药相关政策协同,促进慈善医疗朝着缓解困难患者压力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方向不断发展。(卓 语 叶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