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5-03-12 10:17
来源:本站
在闽中腹地的绿水青山间,千年文脉滋养出崇德向善的文明基因。从晚清教育家余潜士“以蔬代束脩”的助学义举,到当代余潜士基金会2500万元的公益善款,福州市永泰县将慈善传统化作润泽乡土的春雨,在新时代绘就“大爱永泰”的壮美画卷。
余潜士的慈善实践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典范。出身寒门的他,幼年深受母亲“粗衣陋食济邻里”的家风熏陶,成年后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准则,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兼济天下的情怀。面对家境贫寒的学子,他首创“蔬菜抵学费”的助学模式,让知识的火种在僻壤乡间得以延续;调解乡邻纷争时,他坚持“以理服人、以德化人”,撰写《乡规乡禁》,将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化为治理实践。
这份精神火种在当代得以延续。2021年,余氏后人发起成立永泰县余潜士基金会,通过“宗亲+乡贤”的众筹模式,三年间汇聚100余位爱心人士的2500万元善款。基金会以“教育振兴乡村”为使命,建成多所乡村文化驿站,同时设立“潜士奖学金”资助100多名寒门学子,持续深耕文化、教育等公益领域。理事长余则镇表示:“我们不仅传承先祖的善举,更要将传统慈善理念转化为现代公益模式。”
在以余潜士精神为代表的传统慈善文化感召下,永泰县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慈善生态。通过设立专项慈善基金,创新“慈善+乡村振兴”“慈善+文明创建”等模式,培育出“爱永泰计划”“喜事简办 助力公益”等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形成了“人人可慈善”的社会风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永泰县正以慈善文化赋能县域发展。建设余潜士纪念馆、编纂慈善人物志……一系列创新举措,旨在将本土慈善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正如永泰县慈善总会会长余斌所言:“我们要让公益慈善精神成为永泰的城市名片,让慈善基因融入每个市民的血脉,奋力书写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慈善答卷。”(赵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