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5-01-07 11:19
来源:本站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就业则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人群。202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时,要求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近两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巨大,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2024年超过117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教育部与人社部调研结果显示,67%的高校毕业生反映找工作难。
为助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各地各部门打出政策措施“组合拳”,创新就业服务形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方创造条件。
包括1.5万多家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不但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主体,更是助力他们就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不断加强政策引领、搭建人才对接平台、引导开发就业岗位、加强人才技能提升,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
2024年6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动社会组织助力拓展就业新空间、扩大就业资源对接、细化就业服务,进一步培树社会组织就业品牌活动、优化社会组织吸纳就业政策环境、加强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宣传,推动社会组织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各地迅速展开行动。河南省民政厅发布通知,要求各级民政部门推动专业性社会组织巩固拓展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社会救助、养老、托育等领域的服务空间,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见习岗位。通知要求各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发挥分布各行各业的优势,促进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通过举办企业品牌宣讲会、线下招聘会等多种活动,搭建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对接平台。
山西省民政厅安排部署多项措施,推动社会组织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通知支持基金会等慈善组织积极引入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益慈善项目和资金,带动开发相应岗位。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政策落地与项目实施,引导社会组织开发与承接服务相适应的就业岗位。要求各市要利用金秋招聘黄金期,积极开展社会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提供就近服务,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发布通知,要求突出重点,加大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帮扶力度,积极助力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入职。要求职业教育类社会组织与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推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式人才培养;权益保护领域的社会组织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公益援助等权益维护服务,配合有关部门防范虚假招聘信息。
江西省要求把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本地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督促落实;湖北省民政厅将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建功先行区、助力共同富裕专项行动,提出到2025年年底,吸纳就业人员40万人以上。另外,山东省青岛市、湖南省郴州市、陕西省安康市等地民政部门,也纷纷发布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倡议,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多层面、广渠道就业。
深度挖潜多方对接,拓展就业空间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江苏省超过73万人,就业规模创新高。面对严峻的青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江苏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等联合行动,组织引导江苏广大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聚焦“千社万岗”专项行动,积极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门岗位,搭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对接平台,实施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帮扶举措。2024年9-10月,江苏省内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万个以上就业岗位。据介绍,江苏社会组织历年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展了重要作用,近3年来,7.3万家社会组织持续开展“苏社有为”促就业活动,面向高校毕业生直接发布各类岗位2.3万个,开展就业服务活动4700多场次,推动1.9万家会员单位提供就业岗位近20万个。
四川省民政厅推动全省创新实施“专精准优”资源链接行动、“春风伴行”就业服务行动、“美好生活 奋斗人生”社会组织招聘活动、社区社会组织“找、建、用、统”专项行动等,致力于搭平台、建桥梁、强服务、促合作。在2024年7月举办的社会组织招聘活动中,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银行业协会、中恒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150余家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提供了近3000个优质就业岗位;开设网络专区,797家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提供了2万余个工作岗位。据统计,截至7月,全省各级登记管理机关牵头组织开展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20余场,推动全省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向社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见习岗位需求近11万个,实际招聘近3万人。
甘肃省民政部门会同人社等部门,积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省、市两级同步开展10余场次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播带“岗”活动,30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在线观看人数超过6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动员广大社会组织助力稳岗就业,线上通过智联招聘、相关高校网站等渠道,发布社会组织岗位需求;线下联合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招聘会,帮助社会组织与广大求职者精准对接。同时开展区域合作,组织社会组织参加2024年北京市秋季大型现场招聘会暨京津冀晋蒙鲁区域协作大会,在更大范围内搭建岗位对接平台。据统计,近年来全市约900家社会组织先后提供就业和见习岗位8000余个,推动会员单位提供岗位4万余个。
辽宁省民政厅举办首届“育社兴辽”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共有88家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参与,提供就业和实习岗位500余个;云南省民政厅动员99家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到高校招聘,提供20余个行业领域就业岗位4000余个,吸引省内1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参加。
增强社会组织就业承载能力
在民政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不少地方的社会组织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情况看,当前社会组织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仍待进一步扩大。
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社会组织招聘高校毕业生18.4万余人,招收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12万余人,合计约30.4万人。全国各级各类社会组织88.2万家,若按每家社会组织平均招收1人来看,仍有约65%的社会组织当年未招收高校毕业生。另外,社会组织岗位吸引力与高校毕业生预期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对社会组织认识的传统观念束缚,加之一些社会组织规模偏小、影响力相对较弱、职业发展空间较窄,综合反映出社会组织岗位“含金量”有待提高,与高校毕业生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社会组织就业岗位吸引力仍然不足。而且,目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针对社会组织从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比较欠缺,不能适应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需求。
社会组织增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与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进一步改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力度,提高社会组织能力,扩大就业蓄水池,增强社会组织就业承载能力。
薪酬是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巩固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合理确定从业人员薪酬标准,建立健全薪酬水平正常增长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从业人员待遇保障体系,是增强社会组织岗位就业吸引力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然,社会组织发展,需要相应的社会土壤。应全面宣传社会组织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应急抢险救灾救援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升社会组织影响力和知晓度。同时,也应协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面向社会组织的专业培训,提升社会组织能力,争取将更多社会组织相关岗位纳入职业分类大典,提升社会组织岗位专业性,增强社会组织从业者职业素养和职业吸引力。(章昱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