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华慈善总会官方微信
2024-10-31 14:58
来源:本站
日前,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民政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上指出:民政事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社会的良心、坚守着道德的底线、体现着文明的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需要通过不断提高民政工作水平,把包括困难群众、残疾人等在内的各类群体的切身利益保障好、发展好,形成为实现共同目标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国务委员谌贻琴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强总理讲话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奋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上善之水,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自古便有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千载绵延仁者爱人、善举济世的人文底蕴。民生之情、慈善之心,早已融入华夏文明的经脉年轮。
时光飞度,天亦有情。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慈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部分着重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最近5年是中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全国民政系统与慈善组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慈善事业的各项方针部署,一路锐意进取,笃行不怠,持续推动慈善事业在阳光与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进,步步登高 ——
5年间,社会慈善捐赠规模不断增长,2020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
截至目前,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5万余家,与2018年年底相比增长189%。全国累计备案慈善信托2016单,与2018年年底相比增长1135.1%;信托合同总规模达239.9亿元,与2018年年底相比增长2147.7%。
5年间,民政部遴选指定的29家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尽职守责,累计发布慈善公开募捐信息超过17万条,募款总额逾500亿元,累计带动超过600亿人次网民点击关注或参与捐赠。
5年间,慈善文化日益深入人心,慈善品牌活动蔚然成风。“中华慈善日”、各地“慈善日”“慈善周”“慈善月”主题活动,慈善展会、论坛、表彰、义演以及慈善法宣传培训等异彩纷呈。
5年间,慈善力量在助力国家工作大局,推进共同富裕、投身乡村振兴、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温暖力量。
阳光中的透明慈善
慈善法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
2016年,中国首部慈善法宣告诞生。慈善法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慈善参与者权益、规范慈善活动、促进事业发展、发挥慈善功能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其间,民政部积极推动慈善法贯彻落实,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涵盖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公开募捐管理、慈善信托管理等多个方面。全国17个省份先后出台地方性慈善法规,初步构建了慈善事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体系。
随着时代步伐的疾行猛进,慈善事业出现了新的发展需求,民生领域萌生了新的现实期望。2023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慈善法的决定,旨在与时俱进,提升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的力度与强度。
今年9月5日,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实施。同日,民政部公布新修订的《慈善组织认定办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以及会同有关部门最新制定的《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实施。此外,有关慈善信托、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募捐成本、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等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正在积极研究制定之中。
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民政部作出专门部署,各地广泛结合“中华慈善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慈善法普法宣传与培训活动,引导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依法治善的标志是使慈善在阳光下运行,进而提升慈善事业与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5年来,民政部持续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各地慈善组织在民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通过公开捐赠数据、年报年检工作、接受专业审计、举办成效展示等方式,向社会公众汇报自身慈善项目、活动的进展情况,不断增强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科技中的数字慈善
中国慈善质的飞跃源于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慈善事业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和变革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600亿人次网民参与网络慈善捐赠,累计募集善款500多亿元,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累计筹集爱心资金1000多亿元。网络慈善业已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的源头活水。
应和时代需要,新修改的慈善法专门增加“国家鼓励在慈善领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款。强大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对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与29家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的联通,同时支持慈善行业组织建设慈善大数据中心。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西部地区慈善组织正在成为数字慈善的最大受益者。在日前召开的“西部论善”公益峰会上,西部11个省级慈善总会(联合会)共同分享了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经验与成果。重庆市慈善联合总会将互联网募捐作为善款筹募的新的增长点加以强力推进,2019年以来,每年互联网募捐额和捐赠人次均居全国前列。2023年上线募捐项目近千个,动员2310万人次参与捐赠,筹募额7.88亿元。互联网募捐实现常态化,年募捐额均超亿元。
陕西省慈善协会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大爱三秦”等互联网公益众筹活动,成效显著。在今年活动中,全省90个市、县(区)慈善会实现联动,共有187.34万人次奉献爱心,筹款2.06亿元。连同爱心企业的激励支持,筹款总额达到2.38亿元。
互联网慈善的功用不仅体现在资金募集和参与人数的飞速增长,更在慈善的社会影响力和制度建设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以慈善之力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公平正义、推进城乡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传统慈善与数字慈善深度结合,科技化、智能化手段还将不断规避慈善领域的潜在风险,助力慈善事业更好地发现社会问题,并为之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让人人可行善、人人能行善的社会良善风气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文化中的品牌慈善
慈善法规定了每年9月5日的“中华慈善日”庆祝活动,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以宣传普及慈善理念、大力弘扬慈善文化为抓手,组织实施了丰富多彩的“慈善北京”“慈善,温暖一座城”(上海)、“善行八闽”“乐善辽宁”、济南“泉心向善”“乐善苏州”“品重烟台·慈善之城”“善行泰安”“惠安慈善”等各具特色的城市慈善文化名片。
5年来,民政部组织开展了两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牵头主办了四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联合相关部门举办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和“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支持建设了位于江苏南通的“中华慈善博物馆”。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设立了省级慈善奖。浙江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慈善奖的全覆盖。
5年间,由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会联合主办的“中华慈善论坛”已先后在陕西西安、广东深圳、山东临沂、浙江湖州、江苏南通连续举办五届,产生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由各地慈善会主办的“长三角慈善论坛”“沿黄河九省(区)市慈善工作高质量发展论坛”“北京慈善文化创享会”“西湖论善”“粤港澳大湾区公益慈善盛典”“西部论善”等慈善文化活动也日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慈善品牌,在中国慈善事业的恢宏巨著中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李济慈)